如何科學的教養孩子?
怎么養孩子更科學,所有家長都關心。過去我們經常批評父母教育子女時管太嚴,應該釋放孩子的天性,特別是現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散養”孩子這種說法越來越流行,但散養孩子雖然看起來好像父母很開明,但如果把我不住關鍵點,好孩子很容易成了熊孩子。
咱們先說說什么是散養,這是個很主觀的說法,沒什么標準,因為家長教育孩子的嚴格程度是很難量化的,所以很多人會把“散養”這個概念,等同于什么“快樂教育”、“素質教育”,這誤導了一大批一知半解的家長。比如,有些家長特別放得開,什么課外班都不給孩子報,覺得這樣能讓他快樂一些,長大后讓他自己選擇喜歡的東西。 但其實呢,散養的孩子會造成不可逆的兩個惡果,第一個是孩子很可能不自律。
有位心理醫生就講過一個真實案例,有兩個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一個16歲,一個18歲,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厭學。醫生深入研究這些都是自己提出來的,然后父母就請了輔導老師,可后來孩子突然不想學了,父母也聽之任之。
正是父母的不管教,縱容了孩子隨心所欲的性格,導致了他們長大后厭學。實際上,孩子小時候基本控制不住自己,經常走神、容易放棄,這時候需要來自父母的“他律”,幫孩子慢慢學會自律。如果沒有樹立好這個價值觀,孩子小時候放棄才藝學習,長大后自然會放棄高考。
散養的第二個惡果是容易散漫,無視紀律和社會規范。比如:心理醫生遇到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個13歲的孩子和數學老師發生了沖突,孩子家長覺得孩子做得對,因為數學老師留的作業是重復性的,她兒子早會了,她覺得搞題海戰術抑制創造力,所以堅決支持孩子不寫作業。也不參與課堂學習,有時候上課說話聲調比老師還高,經常振振有詞的說老師該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了,這打擾到其他同學上課了,所以老師才出言制止。在這個案例里,家長沒有做任何引導 ,雖然看似很開明,但實際是在縱容孩子的散漫。
如果孩子走上社會,一直保有這樣的行為習慣,誰愿意當他的同事?誰愿意和他們做朋友、談戀愛?有人說,小時候散漫不要緊,他們長大后在社會上受的挫折多了,吃的苦頭多了,自然會收斂一些,但是,這種收斂是被動的,是因為失敗和教訓而不得不為的,這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實際上是走了彎路。
那么,正確養孩子的方式究竟是什么呢?這篇文章也給我們幾點建議。
首先是幫助孩子度過“他律”到“自律”轉換的關鍵期,特別是在10歲以前。比如,當他們一時興起,提出要學個什么興趣課,父母要跟孩子立個“約定”,把學習的目的、過程和時間,遇到困難時怎么處理等等都說清楚。從有興趣、好奇心,到真的潛下心來學習、鉆研,這就是訓練孩子自律的過程,父母的“他律”會幫助孩子慢慢學會做成一件事所需要的品質,孩子會慢慢從他律變成自律。
其次,要對孩子有與其年齡相匹配的言行要求。例如有禮貌、講衛生、要準時等等,在要求的時候不要求結果,但不能忽略過程,比如說,即使不要求孩子必須考100分,但必須要求孩子主動認真的學習知識。
后,如果別人向你反映孩子有什么問題,要調查清楚事情的真相再做處理。對于孩子的錯誤一定要管,犯錯誤并不意味著孩子就是壞孩子,而且孩子常常在試錯中明白了道理,不要喪失了孩子成長的機會,至于什么是錯誤,每一個家長有自己的定義和標準。
散養有風險,家長需謹慎。在孩子沒有自律能力的年齡,給他過大的自由裁量權,這不是文明開化,而是不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