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怎么幫孩子培養影響一生的好習慣
家長經常有超越孩子自身能力的期待,與孩子實際表現之間存在差異,這是很多家長焦慮的根源。
新入學時,孩子對新環境不適應。主要表現在表達方式不適應,情緒有變化,對集體活動不適應等。這只是暫時的,過一段時間就好了。
三大育兒思想
第一,讓孩子自主。第二,與孩子合作。第三,讓孩子滿足。
讓孩子自主:讓孩子從小就學會自己安排時間、自己安排事情
與孩子合作:相信孩子,不是讓孩子跟家長合作,而是家長跟孩子合作,配合他
讓孩子滿足:能不能自主自律,能不能自己安排,也取決于孩子是否得到了充足的肯定和獎勵,要讓孩子從情感上、精神上得到保護,得到滿足
關于習慣養成
1、習慣分兩種,一種是“表現式的習慣”,比如早睡早起、準點寫作業;一種是“本質習慣”,自主、自律,比如孩子能自己安排生活,自己安排學習,自己安排閱讀。很多家長期待自己孩子所擁有的習慣,多是“表現式的習慣”。
2、“表現式的習慣”如果靠外力、靠家長的監督來養成,不是發自孩子內心的動力,養成也會流于形式。如果靠激發孩子自身興趣來養成,孩子自主、自律,才會轉化為“本質習慣”,才會真正成為習慣。
3、不要簡單的站在家長的角度來區分哪些是好習慣,哪些是壞習慣。要站在孩子的角度,那些對他一生的發展有幫助的“本質習慣”,才是好習慣。
4、“本質習慣”的培養,要靠孩子的內驅力,自身興趣,和內心的榮譽感。家長要注意引導,注意溝通方式。
關于自律,取決于兩點
1、家長是不是給了孩子自己安排學習和生活的空間。如果說家長全部是把控的,孩子根本不可能養成自己安排的習慣。
2、能不能自律,能不能自主,也取決于孩子是否得到了充足的肯定。
關于陪孩子寫作業
1、不要陪孩子寫作業,從一年級開始就不要陪。只要一陪孩子寫作業,這件事情就變成了一個永無休止的事情,你跟孩子的關系就變得很緊張,你坐在孩子旁邊就會很焦慮,就會很著急。寫作業這件事情要靠孩子自主完成,家長只要核對一下就好。
2、不陪孩子寫作業,不是說孩子遇到問題家長都不管了,而是當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家長迅速出現幫助解決,比如遇到難題了,有的字不會寫了,的數學題不會做了。家長要來配合孩子的節奏,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出現,不需要的時候也別去煩他。
關于孩子化妝打扮
變美和化妝是孩子長大以后自己就會有的內驅力,家長不要為了自己被別人夸贊一下,就過早地刻意教孩子化妝打扮。
關于能力培養
1、學校重課業,家長重能力
2、學習能力的養成,有的時候不在學習本身。
3、學習能力的培養好在上小學之前,可以通過自主閱讀,來培養學習能力,在6歲之前有充足的、有完全自主的閱讀環境,孩子各方面學習能力就能夠得到培養。
關于閱讀能力
1、從2、3歲開始,在上學之前孩子就要有大量的、全學科的、有效的自主閱讀,別光盯著語數外等課業學習。
2、逐步讓孩子自己選書。如果說孩子能夠自己掌控閱讀,那么自然就會培養出來解決問題的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
吃飯的例子
孩子到8-12個月的時候,有強烈的要搶勺子、拿勺子自己吃飯的欲望,但是絕大部分大人堅持要喂飯。因為孩子自己吃飯會弄得到處都是,大人收拾起來很麻煩。為什么很多孩子不愛吃飯,甚至出現逆反,原因就在于他的欲望沒有得到滿足,沒有得到肯定。
學習上也是一樣。兩三歲的孩子,自己翻開書就要看,可是家長認為孩子不識字、不懂,還是媽媽來給你講吧。這個時候孩子學習的能力就沒有得到肯定、得到滿足,所以就錯失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關于看電視
1、孩子一出生家里應該斷了電視信號,只允許孩子小的時候每天有20分鐘到30分鐘的DVD時間,他可以看動畫片,因為DVD的內容家長是可以選擇的。
2、家里有老人,老人要看電視,我們主張把電視好移到老人的臥室里,這樣老人看電視跟孩子之間有一個空間上的隔離。
3、“客廳變書房”,把看電視這樣一個娛樂為中心的家庭環境,變成一個以閱讀和討論為中心的氛圍。如果客廳里面有一面墻是書架,堆滿了書,孩子隨手就可以拿到書。對于孩子的閱讀和學習特別有幫助。
4、為了孩子的成長,家長首先要放下手機、關掉電視、多閱讀。
關于拖延癥
1、寫作業的拖延是很正常的,拖延癥不是一個問題
2、要讓孩子學會每天計算自己的作業大概需要多久,有的時候作業多,他就早點寫;作業少,他就晚點寫。在規定的時間完成作業,這是一個優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