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叛逆孩子學校>3歲寶寶叛逆怎么引導(7歲小孩子叛逆期怎么教育)
我始終認為小孩子三歲以前任性就算了,但三歲這個年紀是個節點,三歲的孩子該讓他懂規矩,知道規矩,遵守規矩了。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話還是有點道理的,如果三歲的孩子還讓她那么任性,唯我獨尊,不受約束,孩子再大了以后,你再想讓他怎么樣的去學好?就會變得很難。孩子三歲以后養成各種習慣,不管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都會對他以后成長形成一定的影響,所以說,三歲大的孩子就不能再慣著了,該說不的時候一定要說不。
不知道有沒有聽說過,在教育這個方面有“破窗效應”這個說法?其突他與賞識教育,都是不贊成父母打罵孩子的。賞識教育認為,好孩子優秀的孩子是被夸出來的,而不是引導出來的。而“破窗效應法”的意思是,你不拿自己的孩子當回事兒,你都破罐破摔的態度了,別人還當回事嗎?
我比較認同嚴厲不等同于粗暴,沒有方法才會簡單,定立規矩約束孩子是必須的,同樣家長共同遵守也是必須的。
謝邀。
關于“五六歲的小孩不聽話該咋教育”感想如下。
小孩不聽話,可能是在觀察認識這個世界,對比自己和客觀世界的反應而已,有時不聽話也可能是在心里確立“我”的形成。再說啦,五六歲的小孩,正值認人唯親的時候,沒有什么必要不聽話啊,做為父母要循循善誘的告訴明白話的意思,如果沒有做父母的耐心,就聽之任之好啦,只要反反復復教給他注意各種安全的事宜即可,甚至自己叫什么名字,父母是干什么工作的的,別走丟啦找不到家。水火無情,別玩火,別戲水啥的等等說不完。
所以,這種時候,只要小孩沒病沒災的就很好啦,如果再些微接觸一下早教更不錯,只要小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比啥都強,最好是父母參與到孩子快樂的成長過程里,不要我們以為這是正確的,有用的,那個是,不對的,多余的,孩子知道那么多道理,得多難受啊。想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連我們成年人有時還我行我素不接受勸戒哪,因此,就不要強行灌輸各種雞湯啦,即使我們認為好喝有營養也不要一意孤行。
您好,感謝您的邀請!
我是心理講師初雪,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心理學知識的傳播者和踐行者,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孩子處在叛逆期,對于父母的建議,我的看法如下:
1.改變對“叛逆期”的看法。關于叛逆期,應該有一個更恰當的名稱,叫做“覺醒期”。
到了“覺醒期”,孩子的自我意識變強,我們要“珍惜孩子每一次的情緒發泄、每一次的叛逆和每一次犯錯”,把叛逆和錯誤看成孩子成長的機會。有了這樣的認識之后,當面對孩子青春期出現的一些問題時,我們才不會過于擔心和焦慮。
青春期的孩子,由于身體的變化,會帶來心理上的一系列變化。特別是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由于身體激素分泌的原因,出現了一些生理上的變化;但是心理的發育又滯后于身體發育,所以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但是有些問題是階段性的。
2.調整對和孩子溝通的看法。和處于青春期的孩子進行溝通,要從思想上認識到我們跟孩子是站在一起的,溝通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導致對抗。
在溝通過程中,要先以“最大的善意揣度孩子”,我們要做好父親或者母親角色,真誠的態度去影響孩子;當和孩子出現矛盾時,以要以誠意化解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對溝通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到和孩子的溝通效果。
3.關心一個什么樣的孩子出了問題比關心這個孩子出了什么樣的問題更重要。秉持這樣的認識,我們能以更寬容的心態對待青春期的孩子。青春期是人生的一個比較重要也是比較特殊的時期,我們不能把青春期孩子的一些不順從行為簡單看成是叛逆,甚至是肆無忌憚地叛逆。
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經說過,“關心一個什么樣的人得了病比關心一個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同理,關心一個什么樣的孩子出現所謂的“叛逆”比關心這個孩子叛逆本身更重要。有的孩子之所以會肆無忌憚地叛逆,和家庭環境也有很大關系。
4.建設好家庭環境。家庭環境包括看得見的物理環境和看不見的心理環境。
在家庭物理環境里面,首先要保持家里的衛生干凈整潔,將家庭劃分成不同的功能區,這樣也有助于培養孩子的秩序感和規則感。
家庭心理環境主要包括家庭文化氛圍、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等。這個方面雖然看不見,但是卻起著決定性作用,對身處其中的家庭成員包括孩子會產生很大影響。也需要全家人用心經營。
5.要注意和孩子的溝通方法和技巧。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要特別尊重他們,學會用商量的口氣而不是命令的口氣和他們說話。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覺醒,對事情的看法很有自己的主見,如果父母給他們足夠的尊重,他們體會到被尊重的感覺,也有利于和諧親子關系的建立。
當和孩子的意見出現不一致時,可以使用“萬能三步溝通法”,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先了解清楚情況,問問孩子的想法,認真傾聽他們的建議和意見;
第二,和孩子共同商量和討論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三,在行為上和孩子一起做出調整和優化,共同面對和解決問題。
6.讓孩子多參與家庭事務和社會公益活動。平時關于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要多給孩子自己做決定的機會。
對于家庭的重大問題,也可以多問問孩子的意見建議,讓孩子多參與家庭重大問題的決策。要讓孩子從小就養成承擔家務活的習慣,也有助于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同時,也可以引導孩子多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擔當意識等。
7.學會尊重孩子。“像大人一樣尊重孩子”,在家里給孩子獨立的物理空間,不擅自闖入孩子的“領地”,不隨意翻看孩子的私人物品,讓孩子在家里也有心靈的歸宿。這樣,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家里也有可以獨處的地方,孩子就會有歸屬感,不會輕易做出極端行為。
8.要扮演好父母的角色。父母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從身體、心理和行為上關心孩子。
比如:給孩子做好飯,對孩子多噓寒問暖;關注孩子的心理動態和心理健康,做“教育的觀察者”,多做少說,不嘮叨、不指責等。不要因為看不慣孩子的一些令人不舒服的行為而引發情緒,用負面情緒去和孩子的負面情緒去對抗,或者變成孩子行為的“監工”。要關注孩子負面情緒背后的深層原因和心理動態。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之后,所謂的“叛逆行為”也會越來越少。
我們的教育目標,不是要培養一個聽父母話、奴性十足的孩子;而是要培養一個知道心疼我們、有主見、有擔當的孩子。在孩子小時候,該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時候就要示弱;孩子小時候就要注意和他們建立融洽的親子關系,這樣到青春期時,就不會有那么多的問題和情感不滿的積累,就能夠相對平穩度過。
希望以上觀點能夠幫到您。
十五六歲的孩子正處在青春叛逆期,也是最讓家長頭疼的時期。教育孩子不是單一的說教。作為家長,要給孩子積極上進的影響,要有耐心,減少不必要的應酬,多陪伴孩子,了解孩子,與孩子一起活動。讓孩子感受到愛,不是溺愛,里疼愛,尊重和理解的愛。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為他的付出與辛苦。盡量以朋友的身份與孩子交流,相處。讓你的孩子愿意主動和你交流,談論他的學習,愛好,朋友,在家以外的活動等。
一、信任孩子
這個階段的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他們也漸漸地學會了獨立思考,家長可以試著把主動權逐漸交給孩子,不管是孩子自身的事情也好,家庭的事情也好,應該多與孩子商量商量,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她的信任。
二、不要過分限制孩子的自由
這個階段的孩子剛從幼兒園升入小學,很多方面還不太習慣,如果家長過分限制孩子的自由,孩子會和父母對抗。或者頂嘴,或者吵鬧,更或者用冷暴力來對抗父母的“壓迫”,這樣家長和孩子溝通更加困難。
所以,家長不要過分限制孩子的自由,和孩子約定好時間,在可操控的范圍內給予孩子相對的自由支配時間。
三、給孩子留面子
這個階段的孩子,特別愛面子,特別在意身邊的人對他的評價。如果父母因為孩子的一些小毛病,就批評孩子,調皮鬼不懂事等,孩子的表現行為也會越來越差。
所以家長批評孩子的時候需要講方式方法,事情過了以后就不要再提,鼓勵孩子做得更好。
四、以身作則,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
當孩子不愛學習,不愛讀書的時候,家長應該和孩子溫柔的探討,鼓勵孩子學習。家長也可以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帶孩子去博物館、圖書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家長可以在一旁看書。當孩子有小的進步時,家長要及時的表揚。只有這樣孩子才會越來越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