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叛逆的親子溝通隱患,從父母不聽,到孩子不說
親子教育中,我最擔心的問題是到青春期時,孩子跟父母零溝通!存在分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溝通本身成了問題。親子關系這扇門,一旦關閉,再打開很難。如同隔絕的兩個世界,父母想關懷、想引導、想指導,都不可能。任憑你著急、憤怒,無可奈何!不要等到溝通的問題到了嚴重的地步,才懂得溝通的重要。
從“父母不聽”演變成“孩子不說”
孩子天生喜歡問東問西,好奇心讓孩子喜歡去表達。對父母的依戀,所以孩子從小就會嘰嘰喳喳的問個不停。可是,父母很忙,會忽略很多問題,甚至并不在意孩子說什么。隨著年齡增長,父母越來越多的道理去指導孩子,對孩子做的事情指手畫腳,挑錯誤、給建議。甚至會經常試探性的去“審查”,千方百計抓住孩子犯錯的線索。
于是,慢慢的孩子變得沉默,不再敞開心扉。
保持對孩子的好奇心
親子溝通的第一步,是保持對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想象力是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遠超出他們的語言表達。所以很多時候孩子說的話,并不能真實地反映他們的內心世界。而成人很容易誤會孩子的意思,不經意傷害了孩子的心靈。成人對孩子的誤會,往往多于我們對他們的理解。
記得兒子8歲多的時候,有一天開始給士兵做降落傘,自己裁了塑料紙,但是在綁士兵的時候跑來找我,跟我說“爸爸您能幫我嗎?這個我綁不好。”我三下兩下就綁了起來,可是孩子急了,“您怎么這樣綁啊,綁教了不行,您解開吧。”我就問他“讓爸爸幫忙怎么還不耐煩了呢?這不綁的好好的嗎?”他還是很煩躁的說要解開,我也就解開不理他了。過了一會,兒子跑進來,給我看“您看,我綁好了。”孩子從空中將傘包扔下,落地后指揮士兵投入戰斗。我恍然大悟,原來士兵不能綁教,跳傘之后是要離開的。我只想著將士兵綁在上面,卻沒有想過落地之后的事情。
溝通是個復雜的過程
這只是生活中的一個例子,溝通其實很復雜。只有對孩子保持好奇,才能從他們不擅長的語言表達中更好的理解真實的意思。如果長期孩子覺得我們并不在意他們真實的想法,總是打斷、誤解甚至指責。慢慢的他們也就不再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