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叛逆孩子學校>孩子叛逆厭學,叛逆學校能否有效應對?學校應承擔怎樣的責任?
孩子是成長中的寶貴階段,面對學習壓力和叛逆情緒的交織,他們的未來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和挑戰(zhàn)。那么,當孩子處于叛逆期,出現(xiàn)厭學情緒,家長該如何應對呢?
明確一點:叛逆期厭學并不能成為辦理休學的理由。休學應該是孩子在特殊情況下因病請假,經(jīng)相關部門開具證明才可以辦理的程序。單純因為厭學情緒是不能獲得休學批準的。面對孩子的厭學情緒,家長應當冷靜應對,與孩子進行深入溝通,理解其內(nèi)心的需求和困惑。
當孩子叛逆厭學,家長應提高耐心度,避免將自己的負面情緒發(fā)泄在孩子身上。與孩子溝通時,要傾聽他們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強迫他們接受自己的觀點。為了緩解孩子的厭學情緒,家長可以從多方面入手: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安靜的學習環(huán)境,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興趣所在,讓學習變得更有動力;嘗試了解孩子在學校面臨的壓力,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生活態(tài)度。

當孩子叛逆期出現(xiàn)厭學情緒時,家長可以嘗試一些具體的解決方案。例如:放手讓孩子在社會上游歷一年,體驗生活的艱辛和獨立的重要性;或者選擇寄宿學校或封閉學校,讓孩子在集體生活中逐漸適應學習和生活規(guī)律。這兩種方法都有其可行之處,但需要根據(jù)孩子的具體情況和性格特點進行選擇。
接下來要強調(diào)一個核心觀點:錯誤是教育的重要資源。孩子犯錯不如說是嘗試是否正確的過程。家長應該認識到孩子是在不斷地試錯與改錯中成長進步的。當孩子面臨小錯不斷的困擾時,家長和老師要學會抓大放小,關注孩子的習慣和規(guī)則原則問題,而不是過分糾結(jié)于小問題。孩子犯錯時,正是教育的最佳時機,應該引導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改正。
案例二:孩子的心靈探索之旅
一位小學二年級的家長向我求助:“奶奶和老師頻繁反映問題,我的孩子要求尋找心理醫(yī)生的幫助,我該如何應對?”我深知孩子的世界充滿了疑惑和探索。周圍的人對孩子的天賦給予了過高的期望,孩子生活在聰明的光環(huán)之中,卻因成績不完美而背負了壓力。其實,這些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都有解決的可能,怕的是因此給孩子打上“差生”的標簽,讓他們失去自信。為此,我建議家長和老師嘗試以更全面的方式評估孩子的學習表現(xiàn),比如采用等級評估制度,淡化分數(shù)和比較,給孩子更多的自由發(fā)展空間。
案例三:孩子的時間管理挑戰(zhàn)

一位家長抱怨孩子做事總是拖拖拉拉,連吃飯、洗澡、寫作業(yè)都要超時。我告訴家長,這是因為孩子沒有掌控自己時間的權利。如果他們提前完成任務,家長和老師們往往又會增加新的學習任務。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賦予孩子自由支配時間的權利。采納我的建議后,這位家長的孩子明顯變得更有積極性,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在節(jié)約自己的時間。
案例四:信任與處理的差異
兩個孩子都犯了考試作弊的錯誤,但處理方式卻帶來了截然不同的結(jié)果。一個孩子被老師發(fā)現(xiàn)后,老師選擇了信任和理解,幫助孩子走出困境,最終孩子逆襲成為前幾名。而另一個孩子因為同樣的錯誤被當場揭穿并嚴厲批評后選擇了輕生。可見,面對孩子的錯誤,處理方式至關重要。
關于孩子犯錯的一些觀點:
觀點1:理解孩子的初衷

孩子們犯錯并非出于主觀意愿,他們一定有犯錯的原因。我們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理解他們的初衷,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信任和支持,這樣他們才會更愿意接受教育。
觀點2:分類處理孩子的錯誤
孩子的錯誤可以分為無知、無能、有意和惡意四種類型。對于不同類型的錯誤,我們需要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并非所有的錯誤都需要批評,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理解并改正錯誤。
觀點3:重視大事,放寬小事
對于孩子的小錯誤,我們不必過于緊張。重要的是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規(guī)則意識。制定有約束力和執(zhí)行力的規(guī)則,并嚴格執(zhí)行處罰措施,但前提是不傷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觀點4:允許孩子為自己辯護
當孩子犯錯時,我們應該允許他們?yōu)樽约恨q護,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不要急于批評,而是給孩子提供解決問題的對策。
觀點5:保護孩子的“遮羞布”
孩子撒謊是為了掩飾自己的錯誤,避免受到批評。我們不應該強行讓孩子承認錯誤,而是選擇合適的時機暗示孩子,讓他們明白就可以了。
觀點6:寬容不等于縱容

我們在對待孩子的錯誤時,需要引導他們明白錯在哪里、為什么會錯以及如何改正。寬容不等于放任,我們要在理解和支持孩子的幫助他們成長和進步。關于成長過程中的錯誤與孩子叛逆的問題探討
對于教師而言,孩子的錯誤是極其重要的資源。面對孩子犯的錯誤,尤其是錯誤越嚴重,越應該感謝他們,因為這些錯誤是促使我們專業(yè)成長的重要機會。寬容孩子的錯誤,就是給予他們自我糾正的機會。但寬容并不等于縱容,我們不能總是翻舊賬,否則會讓孩子產(chǎn)生“破罐子破摔”的心態(tài)。
當我們遇到十幾歲的孩子表現(xiàn)出叛逆行為時,傳統(tǒng)的觀念可能會認為這是青春期的必然現(xiàn)象。在親子課堂上,一種新的觀點被拋出——“叛逆是一個偽命題”。這一觀點徹底顛覆了人們的傳統(tǒng)認知,讓人精神煥發(fā)。
讓我們從幾個真實的案例談起:
案例一:“爸爸,我戒掉網(wǎng)癮了”。面對孩子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的問題,我們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如孤獨感、成績不理想與缺乏情感交流等。解決問題需要從消除這些原因入手。通過溝通協(xié)商,棘手的問題往往可以得到解決。

案例二:“乖仔說媽媽殘害了他11年”。有的孩子為了迎合家長的期望,會假裝認真學習,但內(nèi)心卻可能產(chǎn)生抵觸情緒。家長應注重孩子的真實表現(xiàn),而非表面形式。當孩子對母親的夸贊不以為然時,母親應反思并嘗試理解孩子。
案例三:智慧面對孩子成績退步。當孩子成績下滑時,智慧的家長會選擇理解、寬容孩子,并給予幫助,而非批評。這樣的做法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支持,從而更有信心面對困難。
案例四:老師用“權威”傷了孩子的心。整齊劃一的教學和管理模式可能無法滿足孩子的個性化需求。老師應因材施教,尊重孩子的差異,避免利用權威傷害孩子的心靈。
關于叛逆的觀點:叛逆并非完全是負面現(xiàn)象,它是孩子走向成熟的標志。青春期的孩子希望獨立,確立自我地位,這導致他們的行為可能與大人的期望不一致。換個角度看,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然階段。當孩子的問題無法順利解決時,大人不應簡單歸咎于叛逆,而應傾聽孩子的想法,理解他們的需求。
當孩子逐漸學會獨立思考,開始學會對大人說“不”時,說明他們在逐漸成熟。這是他們了解、認識世界的必經(jīng)過程。老師和家長應該習慣于孩子的“不”,因為這是他們學會自律、學會學習的必經(jīng)之路。我們應該更加關注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觀點三:獨特個性的孩子,創(chuàng)新能力更強

在傳統(tǒng)教育下,孩子們往往被要求表現(xiàn)得乖巧聽話,被視為“優(yōu)秀”的標志。在這種教育氛圍中成長的孩子,可能會變得唯唯諾諾或者更加叛逆。但實際上,許多孩子只是在大人面前偽裝自己,這并不是健康的成長方式,因為它可能導致人格的分裂。相反,國外教育更強調(diào)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能力。
觀點四:逆向思維:更大發(fā)展空間
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那些調(diào)皮搗蛋的孩子其實非常聰明。在長期的教育壓力下,他們可能會變得溫順服從。從某種角度看,擁有逆向思維的孩子具有更大的學習和成長潛力。當這些孩子的行為與大人的想法不一致時,大人們應該嘗試理解并接納他們的獨特性,而不是僅僅批評或訓斥。我們不能僅因為孩子學習好就忽視他們在其他方面的成長,否則他們可能在其他方面出現(xiàn)問題。
觀點五:傾聽與理解,消除叛逆
許多孩子之所以沒有叛逆期,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善于換位思考,更多地從孩子的角度理解問題。父母不應僅僅因為經(jīng)歷過更多的事情就輕視孩子的想法和感受。通過平等的交流、民主溝通和相互尊重,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不一致”就可以被理解,叛逆就會遠離孩子。如果父母總是希望孩子完全聽從自己的指令,就像“克隆”一個自己,但這可能并不是孩子們真正想要的。

叛逆嚴重的孩子的父母往往采用威權式教育。
面對日益嚴重的厭學現(xiàn)象,我們需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原因。例如,“數(shù)學小天才”可能因為超前學習而失去好奇心;一些學生可能因為作業(yè)過多而厭倦學習;還有的孩子可能因為家長只關注學習成績而反感學習。這些都需要我們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方式。
案例一:超前學習導致的厭學
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已經(jīng)掌握了乘法口訣,但卻因為超前學習而失去了對數(shù)學的熱情。幼兒園階段學習了小學的內(nèi)容,雖然可能表現(xiàn)出超常的才華,但卻可能扼殺孩子的好奇心。
案例二:作業(yè)過多引發(fā)厭學情緒

在一些大城市的重點中小學,孩子們面臨著繁重的作業(yè)負擔。一個男孩子因為每天要完成大量的作業(yè)而倍感壓力,甚至希望轉(zhuǎn)學。這樣的壓力如何不會讓孩子厭倦學習?
案例三:過度關注學習導致親子關系緊張
一個高中生因為家長只關注學習成績而感到極度反感,甚至表示要離家出走。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學習,家長似乎不與孩子談論任何其他話題,這造成了孩子的反感和親子關系的緊張。當家長嘗試放松對孩子的學業(yè)壓力,給予他們更多的自由空間時,孩子可能會展現(xiàn)出不同的態(tài)度。
案例四:努力卻成績不提升的心理困擾
一位初一的學生非常努力學習,也能積極完成作業(yè),但成績卻始終不見提高。這種情況下,孩子可能會覺得自己不是學習的料,從而產(chǎn)生挫敗感。對于這種情況,家長和孩子都需要重新審視學習方法,尋找適合的學習策略,給予孩子足夠的鼓勵和支持。當孩子開始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準備放棄學習和補課時,我作為理解孩子的家長,深知這是孩子所面臨的困境。我理解孩子的苦衷,也鼓勵家長一同面對這一挑戰(zhàn)。當孩子努力付出卻成績不佳時,我們應當關注孩子的努力,與老師一同分析問題的根源,尋找解決之道。單純地關注成績和排名并不能解決問題。

眾所周知,興趣是推動學習的強大動力。通過有趣的“胖問題”,我們可以激發(fā)孩子們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我們不能為了短期的高成績而扼殺孩子們的興趣。相反,我們應當培養(yǎng)孩子們的探究精神,讓他們產(chǎn)生新的問題,激發(fā)探索的欲望。這才是真正的學習之道。
過量的作業(yè)并不能有效提高孩子們的成績。作業(yè)的初衷是為了加深理解、提高思維能力以及檢查學習效果。我們應當設計適量、有效、多樣化的作業(yè),讓孩子們在探究中進步。過多的機械重復作業(yè)只會讓孩子們感到厭倦,甚至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家長和老師們應當共同為孩子們減負,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參與社會實踐、與人交往和娛樂。
評估孩子的學習應當關注他們的努力程度、進步幅度、學習表現(xiàn)、發(fā)展空間以及學習成績。家長們不應只盯著分數(shù)和排名,而應看到孩子們付出的努力。暫時的分數(shù)和排名并不能全面反映孩子們的學習狀態(tài),我們應當通過分析和改進策略,幫助孩子們提升和發(fā)展。
優(yōu)秀的孩子之所以不會厭學,是因為他們心中有一個遠大的夢想。父母的正確引導可以擴大孩子的視野和格局,幫助他們樹立夢想。閱讀是擴大視野的重要途徑,家長們應當重視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慣。
樂觀的孩子更能夠抵御厭學的情緒。培養(yǎng)孩子們的樂觀情緒需要適當減少學習時間,讓他們參加一些與學習無關的活動。老師們也應當關注孩子們的情緒變化,幫助他們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當孩子們遇到退步時,我們應當幫助他們而不是譴責他們。正確的引導和鼓勵可以幫助孩子們將退步轉(zhuǎn)化為進步的動力。

作者房超平為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助理,他強調(diào)了理解、引導和支持孩子的重要性。我們應當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愛和支持,幫助他們克服困境,迎接挑戰(zhàn)。
面對孩子的學習問題,我們應當全面評估、正確引導、關注興趣、適量作業(yè)、重視夢想、保持樂觀并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幫助孩子們走出困境,迎接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