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叛逆孩子學校>戒網癮學校現狀調查:為何部分機構仍在運營?
截至2023年,中國仍有部分戒網癮學校在持續運營。根據民間教育機構調研數據顯示,全國約存在200所以"網癮矯治"為名的特殊教育機構,主要分布在河南、山東、湖南等省份。這些機構多采用軍事化管理模式,通過簽訂"教育服務協議"的方式招收學員,收費標準在每月8000-20000元不等。
2019年國務院出臺《關于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首次將戒網癮機構納入監管范圍。2021年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定禁止輔導和變相輔導,多地政府開始整頓違規機構。但現行法規仍存在監管盲區,部分機構以"特殊教育"名義規避審查,形成灰色運營地帶。
現存機構多采用"三位一體"運營模式:通過搜索引擎廣告吸引家長咨詢,邀請教育專家開展講座制造焦慮,最后以"軍事化改造"為賣點簽訂長期合同。部分機構還與地方醫院合作,出具"網絡成癮"醫學證明,使強制矯治行為獲得表面合法性。

2022年央視暗訪報道顯示,仍有機構使用電擊療法、限制飲食、強制勞動等爭議手段。心理學專家指出,這些手段可能造成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中國心理學會調查表明,接受過強制矯治的青少年中,41%出現抑郁癥狀,23%產生自殺傾向。
在鄭州某戒網癮學校開放日,65%受訪家長表示"明知可能有害但別無選擇"。社會學家分析,這種心態源于家庭教育能力缺失與升學壓力疊加。值得關注的是,90后家長群體中,選擇專業心理咨詢的比例較70后家長提升35%,顯示教育觀念代際轉變。
部分合規機構開始嘗試轉型,如山東某學校引入VR行為矯正系統,通過虛擬現實技術進行認知訓練。廣州某機構與高校合作開發"家庭共育"模式,要求家長同步接受親子關系課程。這些探索獲得教育部"特殊教育創新試點項目"支持,但推廣效果仍需觀察。
中國裁判文書網數據顯示,2018-2022年涉及戒網癮學校的訴訟案件年均增長12%。維權難點集中在證據收集(監控錄像缺失)、傷害認定(心理損傷鑒定難)、法律適用(合同糾紛定性)三個方面。2023年最高法典型案例指引明確,機構需對限制人身自由承擔舉證責任。
教育部2023年工作要點提出建立"特殊教育機構準入清單",擬實行辦學資質年審制度。多地試點建立"網絡成癮分級診療體系",將輕度案例轉介社區心理咨詢。專家建議,應加快制定《網絡成癮防治指南》,建立多部門聯合執法機制,從根本上規范行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