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叛逆孩子學校>戒網癮學校被曝違憲!誰在縱容“治療”變“酷刑”?
近年來,多地戒網癮學校被曝采用電擊、輔導、非法拘禁等手段實施“矯正”,這些機構以“軍事化管理”“心理治療”為名,長期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帶。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現存300余家此類機構,超80%未取得專業醫療資質,卻在家長默許與地方保護下持續運營。
《憲法》第37條明確規定“公民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第38條強調“人格尊嚴不受侵犯”。戒網癮學校強制限制學員自由、實施侮辱性懲罰的行為,已構成對公民基本權利的嚴重踐踏。2021年最高法司法解釋明確指出,非經法定程序限制人身自由超過24小時即屬非法拘禁。
教育部門、衛健部門、市場監管部門相互推諉的監管盲區,使得這些機構只需注冊為“培訓機構”即可開展業務。部分機構年收費高達15萬元,形成包含招生中介、教官團隊、輿情公關的完整產業鏈,更有地方將其包裝為“特色教育項目”加以扶持。

現行《未成年人保護法》未明確界定“網癮治療”邊界,《精神衛生法》適用范圍存在爭議。司法實踐中,家長簽署的“治療同意書”常被用作免責盾牌,而受害者因取證困難、社會偏見等原因,維權成功率不足12%。
需推動專項立法明確網癮矯治機構準入標準,建立衛健部門主導的跨部門監管機制。參照國際經驗,將行為干預嚴格限定在正規醫療機構,由專業心理醫師團隊實施。同時完善司法救濟通道,對違法機構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切實保障青少年權益。
破除“電擊治百病”的認知誤區,需要建立家校聯動的預防機制。數據顯示,70%的“網癮少年”實為家庭溝通缺失的產物。應通過社區心理服務站、學校咨詢室等渠道構建支持網絡,從根本上消除暴力矯治的生存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