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叛逆孩子學校>揭秘龍潭戒網癮學校:電擊療法背后的人性拷問!
龍潭戒網癮學校以軍事化管理著稱,聲稱通過體訓、心理輔導和電擊療法幫助青少年戒除網癮。實際運作中,學生被強制沒收通訊工具,每日接受12小時高強度訓練,部分學員反映曾遭遇毆打、禁食等暴力懲罰。2021年某學員逃離后事情的錄音顯示,教官公開宣稱“這里沒有法律,只有服從”。
該校標榜的“生物反饋電擊療法”實為改良版電休克治療,使用超過人體安全閾值的電流刺激。世衛組織明確指出,電擊療法不適用于網絡成癮干預。神經學專家李振濤指出:“這種療法可能造成海馬體損傷,引發長期焦慮和記憶衰退。”然而仍有家長因焦慮而選擇相信此類機構。
調查顯示,85%的送養家長具備大專以上學歷,卻普遍存在教育焦慮。培訓機構精準營銷“7天改造計劃”,利用家長對游戲的妖魔化認知。心理學教授王明陽分析:“這本質是家庭教育的責任轉嫁,用暴力手段掩蓋親子溝通的深層裂痕。”

我國目前缺乏針對戒網癮機構的專項立法,龍潭學校以“教育培訓”名義注冊,實際開展準醫療行為。2023年行業報告披露,全國類似機構超400家,年產值達20億元。多數機構雇傭退伍軍人充當教官,專業心理輔導師配備率不足3%。
2020年“龍潭幸存者聯盟”收集的237份案例顯示,68%的學員出現創傷后應激障礙,31%產生自殺傾向。曾被迫吞食肥皂的學員小林回憶:“他們用電棍指著我說,游戲毀了我的人生,現在我卻連拿筷子的手都在抖。”
對比荷蘭的“數字排毒營”,采用森林療愈、藝術治療等非強制手段,戒除成功率反而達到72%。日本設立政府監管的網癮支援中心,要求家長必須同步接受心理咨詢。這些案例證明,戒除網癮需要科學引導而非暴力壓制。
專家呼吁建立網癮分級評估標準,將戒斷機構納入衛健部門監管。2024年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新增條款:禁止任何組織對未成年人實施輔導或變相輔導。但要讓法律真正落地,仍需家長轉變教育觀念,社會完善心理支持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