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叛逆孩子學校>解決三歲寶寶叛逆問題,家長如何應對孩子的學校叛逆期?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度過叛逆期?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叛逆期是一個重要的階段。對于處于叛逆期的孩子,父母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呢?下面是我的一些建議。
一、給孩子相對的“自由”

面對叛逆期的孩子,強硬的效果往往不佳。我們可以在能接受的范圍內給孩子提供選擇,讓孩子感覺自己可以“做主”。例如,詢問孩子想穿什么樣的衣服,讓他們感受到決策的自由,同時避免紛爭的出現。如果孩子比較倔,可以讓他們嘗試自己的選擇,親身感受后果,再耐心引導。
二、適當進行冷處理
有時候,孩子之所以追著搶著吃飯,是因為我們過于溺愛。在日常生活中,應該立下規矩。例如,吃飯時就應在餐桌上吃,過了飯點就沒飯吃。多次叫孩子吃飯未果后,就要明確告訴其后果。家長必須遵守自己制定的規則,讓孩子明白不吃飯會有饑餓感,從而“長記性”。
三、家長要“厚臉皮”
在大庭廣眾之下,孩子的哭鬧確實讓人頭疼。出門前與孩子約法三章,如限制購買物品數量。當孩子哭鬧時,家長不能屈服,否則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孩子哭鬧時,可以先觀察其反應,不予理睬,讓其知道哭鬧無效。

我對這種教育方式初時頗為贊同,但在深入閱讀后,書中提到的觀點讓我改變了對自然后果教育法的看法。如同《游戲力2》作者所言,當孩子面臨焦慮時,我們應學會適度引導而非放任。我深刻理解心理學家berlyne的觀點:“每增加一分了解,就多一分對未來的保障。”對于教育孩子的目標,我們應該以培養孩子的長遠發展眼光看待。書中的建議雖然實踐起來較為困難,尤其是在無條件的愛與支持方面,需要我們做出更多努力。與孩子共同解決問題,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遠比簡單的獎懲手段更為有效。真正的“并肩作戰”需要我們付出更多努力。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但這樣的教育方式值得我們嘗試和努力。從長遠來看,選擇無條件的愛與支持是在真正理解孩子的基礎上做出的選擇。相較于我們對孩子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孩子如何經歷這些感受以及如何看待我們的教育方式。這里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值得我們深思:我們對待孩子的行為是否更多地基于自己的需求、恐懼和成長經歷,而非真正關注孩子的興趣和需求?
以孩子間的玩具分享為例,當孩子因為無法分享玩具而情緒激動時,我們應如何應對?許多家長可能會因為面子問題強迫孩子道歉。強迫性的道歉只會讓孩子心口不一,不利于培養孩子的真誠和責任感。我們應該冷靜處理這種情況,理解孩子的情緒和需求,引導他們以更合適的方式解決問題。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開始表現出獨立的愿望和反抗精神。這是他們自我意志的表現,也是他們開始獨立思考和選擇的標志。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和探索空間,同時給予他們必要的指導和支持。我們可以采用一些策略來處理孩子的反抗行為,如保持冷靜、給予信任和鼓勵、避免過度干涉等。我們還可以通過正面引導來教育孩子如何處理問題,如提供選擇性的語言讓他們感受到尊重和自主權。在給孩子提要求時,我們可以使用肯定性的語句來減少沖突和誤解。例如,與其要求孩子不要打破杯子,不如告訴他如何安全地拿取杯子。我們還可以運用表面上的順應與實質上的引導相結合的方法來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例如,在炎熱的天氣里,我們可以先順應孩子的意愿不強迫他們喝水,當他們真正感到口渴時自然會主動喝水。這樣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和責任感。微信公眾號:Cissy育兒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