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叛逆孩子學校>叛逆學生校園生活的鏡頭記錄與成長見證
自控能力,是一種內在的、積極的心理功能,讓人能夠自覺地進行自我調控,排除干擾,追求良好的行為效果。對于正在成長中的學生來說,自控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他們的學習效果。
兒童自我控制能力并非與生俱來,也非自然習得。它是隨著兒童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在后天的環(huán)境和教育影響下,逐漸形成的。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可能會遇到自控能力薄弱的問題。例如:上課不注意聽講、一心二用、易被外界事物影響等。
為了改善這一現(xiàn)象,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模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從學生的實際問題出發(fā),鼓勵學生多提問題,不怕提問,敢于面對自己的不足。在學生作題過程中,盡量減少干擾,保證學生答題的連貫性。對于年齡較小的學生,可以采用游戲或實驗等實物性強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玩中學。

不少學生在學習方法上存在誤區(qū),聽不到科學學習方法的作用和意義。他們往往采用不當?shù)膶W習方法,如教記硬背、理論與實際脫離等。
教記硬背是一種最低級的學習形式,它使學生難以長久記憶,而且容易混淆學習內容。當學生面對大量需要記憶的知識點時,他們可能會選擇教記硬背的方式。這種方式忽視了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導致學習效果不佳。
為了改善這一現(xiàn)象,學生需要轉變學習觀念,認識到科學學習方法的重要性。他們應該積極尋找和實踐先進的學習方法,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高學習效率。教師也應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幫助他們靈活掌握知識。
課堂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場所,也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陣地。教師在課堂上應采用多種教學模式,吸引學生的注意。通過課堂討論等方式,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教師可以引用學生感興趣的事物為例,拉近課堂與生活的距離,提高教學效果。
不同年齡的學生具有不同的學習特點和需求。對于年齡較小的學生,教師可以采用游戲或實驗等實物性強的教學方式,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而對于年齡較大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他們主動查閱與學習相關的資料,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網絡對青少年有著極強的吸引力,容易讓學生沉迷網絡游戲、聊天等,對學習產生很大影響。網絡也是學習的寶貴資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正確利用網絡進行學習,拓寬學習渠道。教師也應關注學生在網絡時代的學習特點,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
學生們常常滿足于書本知識的掌握,卻缺乏在實踐中的運用能力。動手能力差,對實驗課和操作課缺乏興趣,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薄弱。為此,教師應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參與實踐活動,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
學生掌握知識的方式零散無序,沒有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盡管單元測驗成績出色,但在綜合考試中表現(xiàn)欠佳。為此,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歸納總結知識點,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使知識形成有機整體,更好地吸收和記憶。
學生們在學習時缺乏計劃性,無法科學利用時間。有些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無法合理安排學習和生活,導致學習效果不佳。對此,教師應教導學生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學會勞逸結合。引導學生學會擠時間,將學習、娛樂、休息有機結合,提高學習效率。
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忽視了預習、復習等基本步驟,導致學習效果受到影響。針對這一問題,教師應強調預習的重要性,指導學生如何有效預習。同時強調課后復習和作業(yè)的重要性,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制定并執(zhí)行學習計劃,確保學習有序進行。

學生們在學習方法上盲目模仿他人,忽略了個體差異。對此,教師應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個性特征和學習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教學方法上因材施教,根據(jù)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引導,讓學生在學習中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提高學習效率。
許多學生在面對學習成果時,存在極端的自我認知誤區(qū)。成績不佳的學生往往妄自菲薄,過于謙虛,忽視自身的潛力與特長,而表現(xiàn)良好的學生則可能過于自負,難以看到自己的不足。這些不客觀的認識會導致學生在學習方法的運用上產生偏差。例如,過于自負的學生在制定學習目標時可能好高騖遠,忽視實際情況。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擁有不同的能力、氣質、性格和生理節(jié)奏。科學的學習方法必須根據(jù)個人的特性來定制,他人的經驗只能作為參考。有人喜歡在大空間學習,有人喜歡在小空間,甚至有人喜歡在自然環(huán)境中閱讀。只要學習效果良好,這些方式都值得尊重。從生理角度來說,每個人的“生物鐘”不同,應當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時間,合理安排學習內容和任務。
作為教師,對學生群體的全面理解至關重要。這包括對當代青少年學生個性特征的顯著變化、道德意識和思維狀況的微妙變化的了解。教師需要了解學生們的心理承受能力、自理自立能力、集體觀念等多方面的特點。教師還需要了解學生們的道德追求和人生價值觀的變化,以便更好地進行教育和引導。飛速發(fā)展的高新技術對人腦的影響也微妙地改變了學生們的學習方式和興趣點,教師需要關注這些變化并做出相應的教學調整。
部分學生缺乏學習動機,表現(xiàn)為對學習的熱情不足,目標不明確,方法上可能教記硬背、投機取巧。缺乏理想的學生可能對學習感到迷茫和無趣。教師在激發(fā)學習動機方面可以做出努力,如保持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新穎性,利用學習反饋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等。當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果有明確的認識時,他們的學習成績可能會有顯著提高。

在當代學生中,關于理想的討論相對較少,他們更愿意談論網絡游戲、明星八卦等話題。部分學生理想模糊,甚至對為何讀書感到困惑。理想對于學習動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個人不知道為何讀書,就很難真正投入其中。教師在教育中應重視對學生理想的培育,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激發(fā)學習動力。
學生迫切希望了解自己的學習成績。及時反饋學習信息,能夠極大地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理想的狀態(tài)是,學生當堂就能掌握所學知識的多少。反饋的關鍵在于幫助學生找到每一滴進步,分析失敗的原因,并及時給予鼓勵,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這種反饋信息對于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競賽是激發(fā)學習動機的強心針,利用人們的自尊需求和成就追求,能夠極大地激發(fā)奮發(fā)向上的動力。考試雖然是對學習的檢測,但它本身也是一種競爭。在競爭的氛圍中,學生的學習動力會被進一步激發(fā)。
如今,手機已不再是某些特定人群的“專利”。回顧過去,手機身份的象征意義已經逐漸淡化。現(xiàn)在,手機已成為中學生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從簡單的功能機到高端的智能機,各種品牌、款式應有盡有,幾乎隨處可見中學生在使用手機。手機的普及帶來了諸多便利,但也引發(fā)了諸多討論和關注。
學生獲得手機的途徑主要有兩種:親人贈送和自己購買。親人贈送手機可能是出于方便聯(lián)系、獎勵孩子進步或是為了方便接補習的孩子回家。而自己購買手機的學生則主要是為了方便與同學、家長聯(lián)系,向老師匯報學習情況,尋求幫助和請教問題。手機已經成為他們學習、生活中的重要工具。

中學生帶手機既有利也有弊。利在于方便了學生與家長、同學的溝通,有助于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提高學習效率。弊端也同樣明顯,比如過度依賴手機可能會影響學習質量,手機中的不良信息也可能對學生造成負面影響等。我們需要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手機,發(fā)揮其積極作用,避免其負面影響。家長、學校和社會也需要共同努力,為中學生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的成長環(huán)境。
方便與自己聯(lián)系占到了80%,另外有5%的家長表示同意原因無所謂,僅有15%的家長希望通過手機與孩子達到更好的溝通。
部分家長對此持保留態(tài)度,他們擔心孩子會收到不健康的短信(34%),擔心孩子用手機談戀愛(47%),還有部分家長擔心孩子在課堂上使用,影響學習(19%)。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觀點主要來自于調查中的親戚及父母的朋友,并非學生家長本身的反饋。
雖然未對老師進行直接采訪,但在班會課和學校大會上,老師們都有明確的表態(tài)。大部分老師認為手機進校園沒有必要,IC卡、200卡等都可以替代手機的功能。學校有相關規(guī)定限制學生在校園內使用手機,并擔心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會干擾教學。
經過深入調查和思考,我得出以下幾點關于手機在校園內的利與弊的結論。

手機作為高科技產物,確實為生活帶來便利。學生可及時與家長聯(lián)系,向老師匯報學習等。手機也有助于與同學的交流,無論是過去的友人還是現(xiàn)在的同學。手機的拍攝功能、鬧鐘裝置、通話記錄功能等都有各自的實用之處。手機的便攜性也是一個顯著優(yōu)勢,小巧玲瓏,隨身攜帶十分方便。在緊急情況下,學生還可以利用手機求助。
手機也存在一些不利之處。短信聊天可能影響學生的休息和學業(yè)。多數(shù)家長反映,孩子用手機談論學習的內容少,用于同學之間聯(lián)系或發(fā)短信的時間多。不良信息也是一個問題,有些學生會相互轉發(fā)黃色短信息。手機也助長學生的攀比之風,有些學生為了追逐新款手機,互相炫耀家境和父母地位。購買手機和話費也會成為家長額外的負擔。
手機在校園內的使用既有利也有弊。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手機的作用并減少其負面影響,學校、家長和學生都需要共同努力,制定合理的規(guī)定和約定,確保學生在使用手機的同時不耽誤學業(yè)并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一、手機在校園中的雙刃劍效應及其管理策略
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手機成為校園中考試作弊的新工具。在本校高2007屆學生中,就發(fā)生了利用手機舞弊的現(xiàn)象,這一行為已經受到嚴肅處理。手機的便捷性使得信息傳播變得迅速而廣泛,一條作弊信息可以迅速傳遞給多名同學,嚴重破壞了考試的公平性。
手機作為貴重物品,給校園帶來了安全隱患。一些行為不端的學生可能會產生偷盜手機的念頭。據(jù)反映,我校已出現(xiàn)錢包、手機被盜的情況。更為嚴重的是,在一些發(fā)達國家,手機帶來的惡劣影響已經引發(fā)了校園犯罪,擁有手機的中學生成為犯罪分子的目標。

手機的使用也給學校的教育教學秩序帶來了挑戰(zhàn)。上課時突然的手機來電,不僅打擾了課堂的寧靜,也影響了其他同學的學習。許多同學在課堂上玩手機,給教室?guī)砹瞬挥淇斓姆諊?/p>
除了上述影響外,手機還對人有輻射。盡管許多廣告強調手機的功能之強大,但對人體的潛在傷害卻被忽視。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長時間使用手機可能會對他們的健康造成影響。
面對手機在校園中的種種問題,我們需要采取積極的措施來應對。方案一:家長簽字確認的手機交由老師管理,僅限于家長與孩子聯(lián)系使用。方案二:若僅為了聯(lián)系,可建議使用不能發(fā)短信的小靈通,并規(guī)定上課時必須關機。方案三: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手機,教育他們理解手機的真正價值所在。方案四:借鑒其他地區(qū)的成功經驗。核心在于整體提升學校德育水平,培養(yǎng)學生的自律意識,讓他們以健康的心態(tài)使用手機。
二、小學生穿衣得體會對學習的影響:環(huán)境與教育的雙重考量
營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不僅是家長和老師的責任,也是社會的共同義務。在信息時代,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環(huán)境尤為關注。過度的擔憂可能導致不必要的焦慮。家長應以平和的心態(tài)來面對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孩子。正如古時的孟母三遷,現(xiàn)代家長也應為了孩子的學習環(huán)境而做出努力。但有些家長的擔憂可能過于敏感或過于具體。例如一位家長因擔心孩子受附近咖啡店的影響而投訴店家。雖然家長的擔憂有其道理,但過度干涉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壓力。真正的教育應是潤物細無聲的滲透與引導。家長們更應關注自身的言傳身教以及孩子的心理需求。
家長們對于中小學生的衣著問題常常投訴不斷,讓一線老師們倍感壓力。不論是老師打扮得太漂亮被指責心思不在教學上,還是不打扮會被嫌棄邋遢,都反映了家長對教師的過度要求和嚴苛標準。
一位堅持到生產前仍親自上課的孕晚期女教師,因穿著透明雪紡連衣裙被家長投訴。類似層出不窮,不僅讓教師們感到無所適從,也反映出家長對于教師形象的極端理解和尊重的扭曲。
除了穿著問題,一線教師還面臨著諸多類似的挑戰(zhàn)。名牌大衣、短裙、低領衣物等都被家長們盯上,投訴不斷。教師們開始疑惑:到底應該穿什么?呼吁統(tǒng)一服裝或穿學生校服的聲音愈發(fā)高漲。

教師確實應該注重自身形象,穿著打扮應符合為人師表的身份,這是職業(yè)素質的要求。家長也不能過于挑剔。學生本人若沒有多想,也沒有造成負面影響,家長的大肆渲染反而可能讓學生多心。
中小學生如同溫室花朵,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庇護。教育應當平衡,家長注重細節(jié)是好事,但不能要求所有人都以自我為中心。若家長能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理解學生的成長并非完全依賴于環(huán)境,而是自我塑造與外部影響相結合的結果,那么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孟母三遷的故事啟示我們,環(huán)境需要適應,但更應主動引導和教育孩子去適應多元化的社會。
家長應理性對待教育問題,尊重他人選擇,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讓他們學會明辨是非。教育是一場長跑,需要家長和教師的共同努力和相互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