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孩子學校表示,在學校的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會遇到一些好頂撞教師的學生。教師讓他做什么,他就偏不做什么。教師讓他向東,他偏要向西。這都是學生逆反心理的表現。那么,學生為什么會產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實質是什么?如何調適?這是每個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教師應認真研究的課題。
逆反心理的實質是什么?
逆反心理的實質
所謂逆反心理是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維模式和傳統定勢與特定教育情境下所產生的與認知信息相對立的并與一般常態教育要求相反的對立情緒和行為意向。它作為一種特殊的心理現象,在青少年學生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逆反心理的 產生經歷了一個心理活動過程。首先是相關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引起學生的注意;其次是學生接觸認知信息,包括理解這些信息;再次是將所理解的信息及態度、觀點與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和態度體系加以比較;最后是在比較的基礎上做出抉擇,或接受或抵制。在這一過程中,每一階段都可能直接發生或導致最終的逆反心理反應。其實質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逆反心理產生的過程。
逆反心理的實質是什么?從實質上看,逆反心理是一種特殊的反對態度,是青少年學生在長期的社會化教育過程中形成的對認知信息的比較穩定的一種心理傾向。其心理結構主要由認知、情感、意向構成。認知是學生受教育態度的基礎,它為逆反心理規定了具體的逆反對象。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受教育者的認知方式、受教育的手段和方法等因素。情感是社會態度,也是逆反心理對認知信息的體驗,是逆反心理發展的動力。學生在接受教育活動中,理解掌握了有關的認知信息,會感到滿足、充實、愉悅;對不理解的信息,則會感到疑問、焦慮、困惑和驚訝。這些情緒體驗是學生在對新的認知信息與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儲存的知識信息和態度體系加以比較的基礎上 產生的。隨著學生認知信息量的增多,原有的不良情緒反應如不能有效地克服,就會增強,導致產生抵制有關知識信息的行為意向。這意向是逆反心理轉化為行為的準備狀態。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認知、情感和意向這三個要素在一般情況下是一致的,但有時也會出現不一致。例如,通情不達理,達理不通情。由此可見,情感因素在逆反心理中占有主導的地位。
2、逆向思維的發展。
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活動中,逐漸學會了分析問題的方法,例如從原因求結果,由結果追溯原因;由條件推導結論,由結論尋找條件;既作正面的分析,又作反面的探討。在發展順向思維的同時,也發展了逆向思維,這就為逆反、叛逆心理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性,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