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創新在北京:課堂活力四溢,培養叛逆也有道
昔日,上海教育在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中奪得了閱讀、數學和科學的三料冠軍。如今,北京的義務教育也在經歷一場變革,強調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使得課堂變得活力四溢。
在北師大附屬中學的一堂初一語文課上,一位女生站起身來,綁著馬尾,穿著紅黑相間的運動服,右手高舉空中與語文老師潘星樾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
潘星樾老師被學生的挑戰所震撼,一時之間竟有些慌了手腳。這種學生讓老師都慌了手腳的場景,正是課堂活力的體現。
這堂課是為了配合重陽節傳統,選擇了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及白居易的《九日寄行簡》兩首關于重陽節習俗的唐詩。潘老師通過情境塑造和問題解決的方式,引導學生自由討論與思考。
通過重復朗誦,讓學生感受詩歌的情緒和音韻變化。潘老師還安排了散文、白話文兩種不同文體來詮釋這兩首唐詩,為學生營造反省與思考的氛圍。
求學路上的心理導航:如何應對孩子的叛逆與厭學
面對初中孩子的叛逆與厭學,尋求專業的心理專家幫助是非常重要的。北京有許多優秀的青少年心理專家,可以為家長和孩子提供專業的心理疏導。
如果您的孩子出現叛逆和厭學的情況,可以先去北醫六院進行診斷,如果沒有嚴重的癥狀,建議嘗試專業的心理疏導來調整情緒。
有一位家長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孩子高二時成績優秀,教育后學習狀態不佳,對管教產生抵觸,還有煩躁不安、失眠、食欲不佳等癥狀。醫院檢查后建議服藥,但家長擔心藥物副作用,找到了孫賀專家進行調整。經過幾次調整,孩子狀態有了明顯改善。
學校離家遠,是怎樣的體驗?
對于初次離家去遠方讀書的學生來說,學校離家遠是一種充滿好奇和探索的體驗。這是叛逆期青少年渴望獨立、自由的一種表現。
離開父母,去往一個陌生的地方,對于很多人來說,是培養獨立能力的開始,而不是因為遠離父母而產生的選擇。
在十七八歲的年紀,總有一種叛逆的情緒,渴望離家越遠越好。沒有了父母的嘮叨和管束,似乎就能享受到自由自在的大學生活。
真正的獨立生活并不都是美好的。離開了父母,沒有了他們的關心和提醒,許多人開始懷念家的溫暖。
因為遠離家鄉,更加明白回家的不易,也開始珍惜與家人團聚的時光。看著父母鬢角的白發越來越多,許多人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成長與父母的衰老。
希望所有在北京求學的學生能夠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同時也能在學校的日子里努力學習,收獲成長。
一、獨立成長的開始
盡管這是一種不那么美好的體驗,但我開始從中領悟到我的責任。離家獨立生活,意味著我需要獨自面對生活的挑戰。過去,總是在父母的庇護下成長,遇到困難便會尋求他們的幫助。
二、孤獨的磨礪與成長
思念與孤獨是成長的催化劑。長期遠離父母,我必須學會獨立自主,制定并執行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計劃。這個過程對某些同學來說可能是艱難且痛苦的,但經歷過后,我發現自己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長。
三、拓寬視野,領略多元文化
遠方的風土人情帶給我新鮮的體驗,讓我對這個世界有了更深的認知。大學四年的異地生活讓我領略到多元文化的樂趣,例如,南方同學可能從未見過北國的雪景,而北方同學也未曾體驗過海浪的溫柔。
四、多元選擇的機會
選擇離家遠的大學,意味著我們有更多的選擇機會。在我國各省市教育資源雄厚的大學中,我們可以有更大概率進入更好的學府。如何抉擇呢?關鍵取決于個人實力和高考分數。
五、志愿選擇與人生的抉擇
志愿填報雖然只有短短三天,但卻關乎著未來的一生。我們需要為自己負責,提前研究好心儀的大學和專業。雖然大學生活中充滿了苦與難,但這也是成長的過程。我珍惜這些經歷,因為它們讓我迅速成熟。盡管我會厭惡這些困難,因為它們讓我無法輕松享受自由和快樂,但當我找到其中的平衡時,我發現自己正在享受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
如同一只雛鷹,年輕的我迫不及待想要展翅高飛,闖出自己的一片天空。即使累了、想家了,也會想起遠方的家是我堅強的后盾和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