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叛逆孩子學校>學校叛逆孩子不想上學?家長教師合力疏導的15個有效方法
10年教育工作者總結的經驗,解決叛逆期厭學難題其實有章可循
小明媽媽最近愁眉不展——上初一的兒子突然拒絕上學,整天沉迷手機游戲,說什么都不聽。“我試過罵他、哄他、甚至斷網,都沒用!老師說他在學校也經常頂撞老師…”這樣的場景在許多家庭不斷重演。
??叛逆期厭學??不是個別現象,而是許多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共同挑戰。幸運的是,通過正確的引導方法,這個問題完全可以得到解決。今天就來分享一些實用策略,幫助家長和教師攜手引導孩子重返校園。
理解根源:孩子為什么不愿去學校?
要解決問題,首先要了解問題背后的原因。叛逆期孩子厭學通常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多種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
??家庭因素??不容忽視:父母教育方式簡單粗暴或過于溺愛放縱,都會導致孩子產生叛逆心理。特別是??父母之間的矛盾??會給孩子帶來很大壓力,使他們感到不安和無助。
??學校環境??同樣關鍵:一些學校的教育方式過于單一刻板,缺乏對學生的個性化和差異化教育,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成績下降帶來的挫折感和師生關系緊張也是常見原因。
??青春期心理變化??則是內在因素:中學生正處于心理發育成長階段,對事物有自己的認知和思考方式,并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常常把家長和老師的批評、幫助理解為與自己過不去,認為傷害了自己,因而表現出對抗傾向。
心理疏導:4個技巧打開孩子心扉
??積極傾聽??是關鍵第一步。當孩子抱怨“班主任今天又針對我”時,不要立即反駁“肯定是你不對”,而應該放下手機,用眼神交流表示關注,不打斷、不急于評價。等孩子說完再問:“需要我幫你想想辦法嗎?”你會發現,他吐槽完自己就冷靜了。
??建立信任關系??是疏導基礎。教師可以每周安排15分鐘單獨對話時間,采用非評判性語言如“我注意到您最近...能說說嗎”,避免使用“您應該”等命令式表達。家長則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信守對孩子的承諾??,保守他們的秘密。
??情緒管理訓練??能幫助孩子學會自控。在班會課引入情緒認知教具,通過表情卡片游戲提升情緒識別能力。教授“5-4-3-2-1”冷靜技巧:煩躁時說出5個看到的物品、4種聽到的聲音等。
??創造冷靜空間??也很有效。某班級設置了“冷靜角”并配備沙漏和減壓玩具,允許學生在提前申請后使用5分鐘自我調節。這種方式比強行壓制更有利于情緒緩解。
在校引導:教師可以做的5件事
??調整溝通方式??是改善師生關系的關鍵。教師應避免傳統說教,因為這會激發逆反心理。建議使用“我信息”表達法——將“您總是搗亂”轉化為“當您打斷課堂時,我感到教學進度受影響”。
??規則共建??能增強學生的參與感。與學生共同制定可量化的行為契約,如“舉手發言3次/天可兌換5分鐘自由閱讀時間”。采用代幣制管理,違規行為扣除相應積分但保留補救機會。
??因材施教??關注學生優勢。像案例中小張雖然整體成績下降,但在數理化學科仍有優勢。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優勢提升他的自信心,讓他看到自己的潛力,進而提升整體學習成績。
??班級活動設計??也很重要。組織各種團體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增進同學間的友誼。某班級通過學生提議將周五最后一節改為團體游戲課后,違紀率下降了40%。
??個性化關注??滿足不同學生需求。記錄學生興趣點并融入教學,例如對喜歡籃球的學生用投籃得分比喻知識掌握程度。這種個性化的關注能讓學生感到被重視和理解。
家庭配合:家長需要掌握的6個策略
??建立良好溝通渠道??是首要任務。家長應該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傾聽他的想法和困惑,給予他支持和鼓勵。每天安排固定的交流時間,??不加評判地傾聽??孩子的日常經歷和感受。
??改變教育方式??至關重要。避免過于嚴格或嘮叨的教育方式,采用更為溫和、鼓勵和理解的態度。家長可以學習使用“三明治反饋法”:先肯定具體進步,再提改進建議,最后表達信任。
??創造民主家庭環境??有助于減少沖突。安排各種溫馨的家庭活動,如帶孩子到大自然去呼吸新鮮空氣,為孩子安排有意義的生日慶祝會,全家一起參觀博物館、共讀一本書等。
??合理滿足需求??而不是簡單拒絕。當孩子吵著買新款球鞋說“同學都有”時,不要罵“攀比心重”,可以遞給他記賬本:“這個月零花錢200,買鞋自己攢”,或者說“幫媽媽洗車一次賺20,想攢就自己掙”。
??規律生活安排??對情緒穩定很重要。飲食方面注意減少含糖飲料攝入,保證蛋白質和Omega-3脂肪酸的攝取。??監督睡眠時間??,確保六年級學生每日睡眠時間不少于9小時,因為睡眠不足會加劇情緒波動。
??共同制定規則??而不是單方面命令。與孩子一起商討家庭規則,讓孩子明白規則的制定是為了保護她們,而不是限制自由。這樣孩子會更愿意遵守自己參與制定的規則。
家校合作:雙向奔赴的4個實踐方案
??定期溝通機制??是家校合作的基礎。班主任與家長保持密切溝通,共同關注學生的成長,共同制定教育方案。建立家校聯系本記錄每日亮點,如“今天主動幫同學撿文具”,要求家長每晚用3分鐘與孩子討論記錄內容。
??教育理念統一??很重要。家長和教育者需要充分溝通,在教育問題上達成共識,以便對癥下藥。定期召開家長會,讓家長了解學校的教育理念和學生情況,共同探討教育方法。
??信息共享平臺??可以提高合作效率。設計家庭觀察表記錄學生情緒觸發點,幫助發現哪些情境容易引發沖突。例如某校發現80%沖突發生在父母檢查作業時,這就為干預提供了明確方向。
??共同參與活動??增強互動效果。邀請家長參與學校活動,讓家長親身感受學校的教育環境,增進家長對學校的信任。學校可以組織“泉水泡茶會”這類親子活動,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學泡茶,在輕松氛圍中改善關系。
個性化干預:案例中的成功經驗
某校實施的“??班級法庭??”制度效果顯著——由學生輪流擔任裁判處理輕微違紀,教師僅需監督流程公正性。這種方式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感和責任感。
??興趣引導法??在多個案例中見效。針對厭學的孩子,學校不逼他們刷題,而是用興趣當“突破口”。例如喜歡機器人的學生,老師就把數學題融入“機器人編程”中:“編程需要算距離、時間,數學不好可不行”。
??角色互換活動??讓學生體會父母不易。在“家庭情景劇”課堂上,讓學生扮演“加班晚歸的爸爸”,當他們念出臺詞“今天太累了,明天再檢查作業吧”時,突然沉默了:“原來我爸不是故意不陪我,是真的忙”。
??責任認領制??也很有效。讓每個孩子負責一項校園任務,如“照顧綠植”。一開始可能忘記澆水,但看到自己負責的多肉蔫了,會默默端起水壺補救。這種親身體驗比說教更有用。
山東某校通過“行為引導—情感修復—動力激發”三步法,讓超過80%的叛逆學生一學期內顯著改善學習態度——??理解與尊重??比批評與指責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