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叛逆孩子學校>孩子在家叛逆,如何疏導其不愿上學的心理?專家建議引導攻略!
孩子在家和學校的表現存在反差,確實是一個常見的現象,也引發了家長們的不少疑惑。對此,我認為主要原因如下:
一、孩子在學校的環境與家庭環境不同
在學校,孩子們與同齡伙伴相處,老師的管理和教導也相對較多。這種環境下,孩子們的行為往往受到一定的約束和規范,因此表現得相對乖巧。在家庭環境中,面對家長的嚴肅姿態和高要求,孩子可能會感到壓力較大,從而表現出叛逆的一面。

二、家長的教育方式和期望
家長在孩子面前總是一副嚴肅的姿態,可能會讓孩子產生敬畏感,從而在家表現得更乖巧。過高的要求和過度的管制可能導致孩子在家庭環境中表現出叛逆行為。相反,在學校,孩子們可以自主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后自由玩耍,這種相對寬松的環境可能讓孩子表現得更加自然。
三、家長與孩子的溝通不足
溝通是建立親子關系的關鍵。如果家長與孩子溝通不足,孩子可能在學校與同學暢快交流,但在家卻保持沉默。這種溝通不足可能導致孩子在家庭環境中表現出叛逆行為,因為他們無法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為了改善這種情況,我建議家長們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1. 營造寬松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家也能感受到輕松和自在,這有助于減少他們的壓力,從而表現得更加乖巧。
2. 調整教育方式:避免過度嚴肅和過度管制,尊重孩子的意見和需求,給予他們適當的自由。
3. 加強溝通:多和孩子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和需求,這有助于建立親子關系,減少叛逆行為。
4. 尋求專業幫助:如果孩子的叛逆行為持續存在且影響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建議尋求心理醫生或兒童發展專家的幫助。
孩子在家和學校的表現反差可能與家庭環境、家長的教育方式和期望以及親子溝通有關。家長們應該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嘗試調整和改善,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和發展。孩子們清楚在家庭環境中,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不論他們的行為如何,父母的愛意不會減少,最多只是一時的責備或懲罰。但在學校,情況截然不同。老師們有教育的責任,不會過分縱容,同學們也不會任由他們自由行事。

每個孩童都天賦異稟,他們明白你的弱點,知道你的期望,他們不時的叛逆和試探,是為了獲取更多的自由或是實現自己的目的。在家中,孩子可能會顯得尤為叛逆,甚至與父母對著干,但在學校,由于有明確的規則和約束,如遲到或上課不專心會受到懲罰,孩子們為了規避這些懲罰,往往會表現得更為乖巧。
環境因素也是關鍵。家的氛圍通常是輕松自由的,但學校是一個有規則、有比較、有約束的環境。同學們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遵守規則的集體氛圍,使孩子們更加遵守規則。尤其是當同學們都在遵守規則時,如果一個孩子違反規則,他會顯得特別突出,這是他們不愿付出的代價。
在家庭環境中,老人的溺愛可能會讓孩子更加有恃無恐,更加叛逆。家庭教育至關重要,必須建立明確的規則,讓孩子明白哪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接受的。
如果孩子在學校表現得很聽話,很乖巧,但在家里卻不同,這并不是大問題。因為孩子在家庭和學校的身份位置、情感深淺、活動環境都有所不同。在學校,有紀律的約束和同學的監督激勵,而在家則沒有這些。但隨著孩子的成長和學習階段的提升,這種差異應該逐漸消失。如果持續存在,就需要家長和學校老師們的關注。
孩子們雖然是我們的孩子,但他們也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維和想法。我們家長常常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打著“我們是為了你好”的旗號。但當我們的想法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孩子會開始反抗。開始時可能是無聲的反抗,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豐富,他們可能會出現理想與現實的沖突以及思想上的自主意識與家長的管教矛盾。這導致孩子在家中容易激動、亂發脾氣、與大人唱反調。如果我們試圖約束他們,他們可能會產生反抗心理。

對于叛逆期的孩子,我們家長在家中要盡量包容和理解他們,給他們愛并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關心。但我們必須設定底線和原則。他們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和看法,但不能對家長無禮或消極怠工。在學校,我們要利用好學校教育的優勢,特別是班主任和任課老師之間要多交流看法。家庭成員在教育孩子方面要保持一致的標準和理念,避免出現一緊一松的情況,以免讓孩子覺得在某些家長面前可以做某些事而在另一些家長面前則不可以。